檀香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带你读莫言作品檀香刑,看看那个时代中 [复制链接]

1#

《檀香刑》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,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作者的野心,因为这本书的突破性实在是非常大。作者想写伟大的作品,所以他才会在语言和结构方面做了那么多突破性的实验,而《檀香刑》这本书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先锋性质的实验性文本。

莫言的故事大多是历史车轮下讲述小人物的“大”故事,《檀香刑》便选择了清朝末期农民运动扒铁路这一事件,描述了那一段历史,以五个人的心理活动串起了整件事,五个人五个风格,而莫言就是能用这不同的风格讲完一个故事,而且丝毫没有冲突感,可见莫言的文学功底之强。

这是一本描写酷刑的书,行刑的过程被作者描写得极其细致真实,一个凌迟刑就写了十几页,无比惨烈与残虐。莫言残酷叙事的本事大概是天下第一了。但他的残酷叙事却并没有脱离文章主题,所以他的文章爱并不是为了残酷而残酷。

文中酷刑主要出现两次,一次是刺杀袁世凯的革命党被凌迟,一次是主人公杀德国人而受檀香刑。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,一个人如果犯了谋反罪而受到酷刑这件事并非是胡编乱造,所以莫言写起来无可厚非。两个受刑之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英雄,而他们所受的酷刑恰恰成全了他们的伟大。《檀香刑》里中国人的酷刑和德国人修铁路是相互是个鲜明的对比,酷刑象征着野蛮与无知,而铁路象征着文明与现代化。

莫言笔下写的是人世间最极致的惨烈与黑暗,是人类最深处的悲情与苦难,写的是我们中华文明里最黑暗、最可悲的那部份。莫言写檀香刑,写的是一个“东西”,他想要鞭挞和批判的对象与很多文学大家笔下的是一样的。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以传递美和享受为已任的,因为它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诉说。

酷刑一直存在于我们中华文明中,一部中国法制史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部酷刑史,花样百出种类繁多,每一项都挑战人类想象的极限,在这一方面,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与我们相比。书中的主人公孙丙被施处了最惨虐的檀香刑,起因是他杀了一个德国人,因为那个德国人不仅杀了他的家人而且还强奸了他的老婆,所以孙丙一时激愤,把这个德国人给杀了。于是有人评论:檀香刑是杀人,杀那个德国人也是杀人,都是野蛮人!这时我们就要思考了,的确,每个人随着自己处境的不同,可能会同时拥有“加害人”和“受害人”这样两种身份。那么到底野蛮的是谁呢?比如知县其实是有良知的,但是由于被袁世凯压迫而受害,后来又加害了孙丙,而孙丙的动机是单纯的,但是搞的事项却每一件都透露出了愚昧和无知,他的家人被德国人杀害,可是他的报复却又害了所有人。所以,一系列事项之后。你会发现,莫言这样的构思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写人性,我觉得莫言做到了。

残酷叙事确实可以引起许多思考,好的小说都能反映人性,在《檀香刑》中,你找不到一个绝对的坏人,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。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的,并且都是以自己的处境为主而做出的决定,虽然充满了戏剧性,但是其实可以说是合理的,其实这就像人性,复杂到你无法判断每个人的对错。

我个人认为《檀香刑》这本书一定要趁早看,趁着年轻身体好、消化能力强,可以“吃”下各种各样不同食物的时候看,因为等年纪大了,眼界可能会较为固定,虽然精神世界的品味能够提升,但是肠胃也弱了,或许你就看不下去这本书了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