檀香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百年古书修心鉴惊现旧书摊,记录修心问 [复制链接]

1#

有一天我去一个旧书摊,翻看的时候,发现一本黄旧线装书,很薄很薄,已经破烂不堪,我拿起一看,是光绪年间的书,写着:《修心鉴》,翻开一看,都是些关于修心的问答对话,也不知道是谁问谁谁答谁,唠唠叨叨的,

我当时看不懂,因为都是古文很生涩,一问老板老板说这书根本没有人买,不值钱,我准备拿来垫台子的,你要就五毛钱卖给你。

我赶紧给了五毛钱,拿起这本书回家,花了大概一个月,眼睛都看花了,翻译成现代白话文。这本书一共十章。

前几天分享了第一二章,现在分享第三章。

问:修心到底和修其他方法有什么不一样?

答:修其他方法其实也是在修心,只不过我们修错了,误会了方法和教方法的古人,我们认为方法是关键,我们习惯于注重技术,我们相信的是: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,一定会有收获。

因此,我们很难回归到心上,我们会情不自禁聚焦在技术上、操作上、节点上。

比如,我们认为打坐多少座就可以,念多少遍佛就能去极乐,殊不知,教我们这些方法的老师,原本的意思是想我们利用这些方法顺利回归到心体。

所以,我们不得力,是因为我们误会了方法,过于依赖方法,而不是方法本身有问题。

佛陀曾说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,其实更不止是八万四千法门,还有更多无穷无尽的方法,要是彻底说起来,任何条件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修行。

吃喝拉撒可以是修行,上班赚钱也可以是修行,没有什么不能是修行。所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,青青翠竹尽是法身,山河大地蚊子苍蝇,世俗生活的一切,都可以如庙宇中的静修一般,因此说法无定法,没有一定的不变的东西。

只不过我们无法领悟这样的道理,因此我们认为,穿好唐装、仙风道骨、点起檀香,盘腿一座,不言不语,这是修行,下座和朋友出去吃饭喝酒了,这不是修行。

修心,恰恰就是摆脱了一切的形式桎梏,我们要知道心无处不在,心的体和用都是无处不在的,那么,一切的存在,都可以视为心,

如此,修心,便是在一切时间一切事情一切人面前,始终保持心的笃定。而非选择性认为某种方法是修心某种方法不是修心。

除了心,哪里还有什么东西需要我们去感悟,去契合。所以古德说心外求法,皆是外道,这个心外求法,不是说跳到心之外,而是误认为某种特殊的方式,便可以得到解脱,某种特殊的境界,便是解脱境界。离开心来谈解脱,犹如寻觅兔子的角,无有是处。

问:那么,我们如何才能从心上去修?

答:我们有一种惯性或者说是习性,我们习惯于面对外境的变化,用意识分别去定义和反应,用大脑思维去钻研思考。

假设你真有心修心,你可以试试,稍微慢一点,这是一个实际的经验之谈,比如看到某样东西,你喜欢,你一般会尖叫,哇,我好喜欢啊,然后迫不及待的去拥抱。但是修心者,可以稍微慢点,让你的反应,慢半拍,这个喜欢不必去掉,只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它别这么汹涌。

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训练,也就是说,喜怒哀乐来的时候,你先把自己扯一扯,提点一下,别那么块的钻进去粘上去,烦恼来了,好烦啊,先停一停,烦什么?为何烦?烦了有何用?不如拿这个烦的时间,去实际解决问题。你这样一沉吟,一慢下来,你就慢慢地,开始观照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了。这不是控制,而是提点,记得每次自己的情绪和心念很汹涌的时候提点自己一下。

当这个提点越来越管用,你会体会到,一种理智的冷静、一种客观的抽身事外的自我感存在。

这时候,其实你的心已经开始上台做主人了。自然而然,你遇到一些事,第一反应不再那么尖锐不再那么情绪暴涨,你的烦恼会越来越短时间,你的喜怒哀乐都会越来越淡然平静,你受到的伤害,也会很快得到平息恢复。

你的那个客观理智的自我,由于出来次数多了,他越来越稳固,地位越来越高,蓦然回首,你发觉,它已经可以把你适时地,从冲动、迷恋痴迷、纠结纠缠中拉回理智清爽的这一面来。

这就是心的作用。

比如,我们的欲望升腾、想要这个想要那个的时候,你提点自己惯了,这个定力够深厚的话,那个欲望会顺其自然自生自灭,不会抓着你做他的奴隶。这个时候,它已经不叫欲望了,它只是纯粹的生命功能而已。

当你始终皈依在心的这一面,不动的这一面,你就会重新认识每一件事情,欲望、烦恼、梦想、情感、等等等等,以往你是带着是非好坏在看待它们,如今你归于不动之心,你才看地清,它们是很纯粹的生命功能而已。

曾经有位智者说,修行,就是要让心做主,别总是让脑子做主。这话很有意思。我们谈修心,好像无从下手,没有什么可以固定的技术性操作可言,有点云山雾罩,可是,正因为心的广度太大,才不适合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操作。

而这位智者所说的别让脑子做主人,让心做主人,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操作原则。

脑子做主人,就是世智聪辩的意思,社会经验、教育经验、头脑习惯,用这些来生活,看起来很不错,却其实离心太遥远。常常情绪的糟糕、价值观的紊乱、烦恼的侵袭,都因此发生,且无法解决。

唯有让心做主人,什么是让心做主人,不是说当傻瓜不想事了。而是不要过度和唯一依赖头脑意识和后天经验,而是始终保持那颗清静笃定的心。

这两者并无矛盾,当你的心做了主人,大脑意识也一样照常运作,只不过,它不再喧宾夺主带着你瞎跑瞎折腾而是为你全然服务了,而你始终在心体之上,如如不动,犹如在暗室之中点燃了一盏心灯,一切不再黯淡盲然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——————这个方法,又叫做观照!

(仅供参考、请勿当真)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