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之洞,中国重工业之父,晚清“四大名臣”之一,为官清廉,死后无钱下葬。可清官也有不得不送礼的时候,比如慈禧大寿。在他的寿礼中有把扇子很特别:有黄金象牙之色,却是以廉价的竹子制成。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,竹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,《诗经·斯干》中写道:“下莞上簟,乃安斯寝。”其中“簟”指的是竹编的席。竹子以其亮节高雅为文人墨客所喜爱,又因为价廉易得被人们广泛利用,制成生活用品和文房用具。其中,有一项极为特殊的制竹工艺——贴黄。
贴黄又叫翻黄、反黄、文竹等。取南竹(毛竹)去青、去节,去竹肉,留取竹筒内壁约1mm厚的黄色表层并将其翻转过来,破开的竹黄用水煮至软化后压平,再用胶粘贴在黄杨木、紫檀、楠木、柏木、杉木、檀香木等做成的器物胚胎上,进行磨光。因为贴黄很薄,所以其表面一般为光素,或只进行浅刻。
贴黄制作的器物,品种较为广泛,大的有屏风、箱柜等,小的有各种文房雅玩,如笔筒、镇纸、竹扇、砚盒等。
贴黄的产地主要有四川江安、湖南邵阳、福建上杭、浙江黄岩四个地方,但是以福建上杭(想起毛主席的《采桑子·重阳》:“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。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……”)的贴黄最早最精美,乾隆南巡时对其赞赏有嘉,定为珍贵的宫廷贡品,一时间极为风靡。
《上杭县志》中有记载:“三吴制竹器悉汗青,取滑腻而已。杭独衷其黄而桥合之,柔之以药,和之以胶,制为文具玩具诸小品。质似象牙而素过之,素似黄杨而坚泽又过之。乾隆十六年翠华南幸,采备方物入贡。是乾隆时尚精此艺,今已不可得矣。”
据说,乾隆皇帝很喜欢竹黄器,经常用它们来赏赐大臣,他还在自已“退休”后的养生之所、故宫最奢华的地方——倦勤斋,用竹雕贴黄来装饰。
倦勤斋的东五间仙楼是目前中国用竹贴黄工艺装饰面积最大的建筑,楼下的群墙是贴雕竹黄百鹿图,楼上是贴雕竹黄百鸟图,雍容大气,富丽堂皇。其工艺是,先用紫檀木、花梨木两种不同色泽的木条拼成万字锦作为群墙的打底,再在上面贴2至3层竹黄。百鹿、百鸟采用竹子横切面的厚竹装饰,将鸟兽的羽毛表现得真实、立体又富有意趣,而山石、树木、花卉则采用浅浮雕的技法来表现。这些竹贴黄,色如象牙,典雅大气,低调奢华,历经多年,没有虫蛀腐蚀,仅仅是脱落而已。
竹贴黄工艺,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,用极低廉的毛竹材料制造出了既清雅又奢华、极富表现力的工艺品,是中国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