檀香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古代犯人被株九族时,亲人为啥不逃跑专家傻 [复制链接]

1#

秋后问斩,这古代常用的刑法规定。

为啥问斩犯人要定在秋后呢?其中是有缘由的。春耕,夏耘,秋收,冬藏,将犯人集中在秋季,是因为春夏乃万物复苏之际,绝不适宜问斩犯人,伤及人命;而秋季一词本身便带有“肃杀”之气,什么秋风萧瑟,什么百物萧条,俱是形容秋冬;再有,很现实的一点,秋季乃农民百姓收成之际,田地里的粮食庄稼收成完事了,便能腾出时间进行观看。

董仲舒认为,这应与四季相对应:庆为春,赏为夏,罚为秋,刑为冬。春夏应该行赏,秋冬才可行刑。

关于株连九族,历史上曾有诸多记载。

据载,尧舜时期便有了最早关乎于问斩的刑罚制度。夏启、商汤等君王每当出征作战前,便要对部下给出一番警示:若在战场不听指挥,回来便将你连同你的家人一同处死。

商朝时,某君王欲想迁都它处,但却遭遇部下大臣们的极力反对。这君王脾性亦是非常暴躁,他一怒之下,将那些反对迁都的人士连同他们的家人一同处死,无一幸免!

之于株连九族一事,就连大改革家商鞅都发表了看法:

重刑连其罪,则民不敢试。民不敢试,故无刑也。

要想百姓不犯罪,就得动用大的酷刑,连同其家人。有了大酷刑在背后镇压威胁,他们便不敢犯罪。

株连九族从商朝一直延续下来,到了明代,甚至出现了“株连十族”。

明代方孝孺乃翰林院文学博士,是有名的大才子,其著作甚丰,内容醇深雄迈。但他却因拒绝朱棣的请求,——拒写即位诏书,而被暴躁的朱棣一怒之下株连十族,全族人无一幸免,亦是悲剧的牺牲。

问题也就来了,为啥古代那些犯人,比如说方孝孺的亲人,在得知他被“株连十族”时候,为何不跑路?而要傻乎乎地等着刽子手来取人头?傻傻等待秋后问斩?

要知道,古代交通是十分不发达的,从北到南,要备用好几个月的干粮、盘缠,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赶到。率土之滨,莫非王土。全天下皆是国君的领土,到哪都能掌控你的生死,你这交通极为不便,刚搁半道上跑着哩,却被国君的骑兵给逮回来了。

逮回来处以死刑的方式可就非同寻常。一般来讲,株连九族而秋后问斩,俱是一刀砍头,说的豁达点,几秒钟的事儿,也就碗大个疤,十八年后,又是一条好汉;而被逮回来继续处以死刑则不同,在古代,尤其是明代,有着各种各样式的酷刑:剥皮、腰斩、车裂、凌迟、梳洗、坐冰块、象刑、檀香刑,等等等等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便是折磨而死,或一日,或多日。

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。

故而也有诸多历史学家在研究此问题时,给出了一致的看法:傻子才跑。

不是不想跑,而是跑的代价,他们承受不起啊!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