檀香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文学丨蛙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审视之下, [复制链接]

1#
专业治白癜风医院 https://mjbk.familydoctor.com.cn/bjbdfyy/

莫言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。在他目前的十一部长篇小说中,可以大致分两类,一是书写民国时期或清末的小说,如我们熟悉的《红高粱家族》《丰乳肥臀》《檀香刑》等;而另一类则延伸到当代,如《生死疲劳》从民国写到土改,《天堂蒜薹之歌》写当下农民;而《蛙》,它的笔触从20世纪上半叶,一直延伸到当下21世纪。处理错综复杂的当代问题,体现莫言作为世界级作家的能力和担当。#家族#

蝌蚪讲述了他和姑姑的什么故事?

《蛙》的故事由两个人的经历构成,——姑姑和侄子蝌蚪。

姑姑是个接生婆,高密东北乡遍布由姑姑接生的婴儿,姑姑也成为乡民心目中送子观音一样的人物。转折发生在年底,急剧增长的人口,促使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掀起。从这时开始,姑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转变,她的名声也在乡村里发生了变化。姑姑开始狠抓计划生育工作,一九九七年,姑姑退休。在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里,用姑姑的话说,她亲手“毁掉”了两千八百个孩子。这么多条生命毁在手中,姑姑不可能心安。尤其到了晚年,她就是在悔恨和救赎中度过的。她嫁给了捏泥娃娃的民间工艺大师郝大手,每天和丈夫合作捏泥娃娃,花费多年的时光,共捏了两千八百个泥娃娃,每一个泥娃娃代表着一个被姑姑“毁掉”的孩子。她以这种方式慰藉自己的心灵。

而蝌蚪的妻子,也在计划生育期间做流产手术死去,孩子也没有活成。后来蝌蚪的第二个妻子小狮子一心想要个孩子,竟然瞒着蝌蚪去找代孕。蝌蚪刚得知代孕真相时很生气,但由于内心对前妻和夭折的孩子的愧疚,由于盼子心切,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,准备迎接孩子的降生。为了掩人耳目,小狮子假装是自己在怀孕,且告诉了姑姑。姑姑因蝌蚪前妻和未降生孩子的死亡,内心也怀有深深的愧疚,她竟也煞有介事地拿出听诊器为小狮子听诊,神情严肃地说:“有五个月了吧?挺好,胎音清晰,胎位正确。”并建议小狮子自然分娩。

为什么说小说的主题是忏悔和赎罪?

姑姑为执行计划生育*策,可以说是破除万难,她指挥拖拉机随时准备拉倒乡民的房子,可以挨村民棍子猛击头部也不后退,可以在大河上开着船狂追超生游击队,可以想尽办法搜出躲藏的孕妇,一个也不放过。

在当时全国计划生育风行的外部环境和主流思想下,姑姑是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的。计划生育对她来说,是合理且正当的,自己无疑要忠实执行。不过姑姑终究未泯灭人性,小说用现实和魔幻相交织的写作方法,唤醒了姑姑人性中对生命的认知。那是在姑姑退休的当天晚上,她遭遇青蛙追击,最后被民间艺人郝大手救下。姑姑后来嫁给了他,然后两人合作完成了一桩大事业——捏了两千八百个泥娃娃。姑姑凭借想象和记忆,描述被她“毁掉”的孩子的长相,然后他丈夫郝大手一个个捏成泥娃娃,两千八百个,摆满了三间厢房的木格子。姑姑供奉着他们,幻想泥娃娃们有朝一日得了灵性,便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投胎降生,而自己也能以此完成赎罪。

对工作职责的忠心,终于敌不过对鲜活生命的自然情感。姑姑在退休当晚会遭遇无数青蛙追赶,正是退出了制度的话语、退却了社会身份之后,她作为一个纯粹的人的人性,开始复苏。早年的种种景象,纷纷似真似幻地出现在她眼前。

而蝌蚪当初得知妻子王仁美怀了第二胎,蝌蚪一开始恨恨不已,因为担心自己丢掉前途;但回乡后面对亲人,感受到妻子腹中几个月的胎儿,他的心又被融化了。而随后在姑姑义正词严的痛骂下,他又很快屈服。随着年岁渐长,蝌蚪越来越为这一段往事追悔不已。在他心里,正是自己的软弱,送掉了妻子和孩子两条命。

蝌蚪为姑姑辩解,也是在为自己辩解:为中国、全人类做出贡献的群体中,妻子和孩子的死不也是一分子么?在宏大的历史和国家叙事中,单个生命的消失当然也就不算什么了;而那些心怀愧疚的人,也可以从中找到说辞,从罪责中解脱。

蝌蚪的辩解,毫无疑问是主流话语的逻辑。多年前的姑姑,遵循着这套逻辑进行计划生育工作;而多年后的蝌蚪,又利用这份逻辑,减轻姑姑和自己的内疚。直到中年,蝌蚪仍然坚持这一种逻辑,不仅在和杉谷义人的通信中振振有词,还劝姑姑说:“姑姑,那些事算不算‘恶事’,现在还很难定论,即便是定论为‘恶事’,也不能由您来承担责任。姑姑,您不要自责,不要内疚,您是功臣,不是罪人。”

为什么说姑姑和蝌蚪的忏悔和赎罪是不彻底的?

忏悔和赎罪的内涵和层次,正是小说的复杂之处。这里的“忏悔和赎罪”,存在于两个层面:姑姑和侄子蝌蚪的忏悔和赎罪,痛心疾首,貌似真诚;但事实是怎样呢?蝌蚪的新孩子,真的能帮助姑姑和蝌蚪赎罪吗?我们且来看一看。

蝌蚪孩子降生了,但是一个更大的难题产生了:小狮子终究不是孩子的母亲,亲生母亲陈眉舍不得孩子,苦苦地来寻找孩子,和蝌蚪、小狮子和姑姑频频发生矛盾。陈眉是孤苦无依的弱者,当然抢不过蝌蚪他们,孩子归了蝌蚪、小狮子、姑姑抚养;而作为补偿,陈眉拿到十万元。

很明显,蝌蚪和姑姑的这一所谓的“赎罪”,是建立在对另一个孤苦女子陈眉的伤害之上。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说,找陈眉代孕的十万元补偿费用已经付清,谁也不欠谁。蝌蚪的话清晰地表明这一点:“姑姑,您千万不要为这事内疚。我们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。给了她双倍的补偿,医院治疗……等到将来,她的病彻底好了,孩子大了,我们会找个恰当的时机告诉孩子真相。”

新时代背景下,人的思维逻辑已经从“听号召”变成了“金钱万能”。只要给钱,就可以策划出代孕这样荒唐的事情。但是生命的诞生与生长,有它自身的规律。人为的扭曲,势必在善良的人心中留下一个巨大的黑洞。

因此姑姑和蝌蚪以生命的名义,完成了忏悔和赎罪吗?在小说的末尾,姑姑回忆蝌蚪妻子王仁美临死前的话:“姑姑,我好冷……”人性的颤栗中,姑姑的赎罪似乎远远没有终结。同样,在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最后一封信里,蝌蚪说:“我原本以为,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,但剧本完成后,心中的罪感非但没有减弱,反而变得更加沉重。……沾到手上的血,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呢?被罪感纠缠的灵*,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?”这些沉重而又矛盾的自白,不仅是小说人物的心声,更寄托了作家莫言对生命的思考。

以“蛙”为名,莫言表现了怎样的主题?

莫言的魔幻写作,存在于多数小说中,《蛙》这本书里尤其突出。如有无数的青蛙追赶在泥泞小路上奔跑的姑姑的惊人场景,又如蝌蚪听朋友王肝说,看到许多泥娃娃活灵活现地玩耍,姑姑有一次对蝌蚪说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青蛙肉做的丸子,走到河边胃里难受,呕吐到河水里,那些东西就变成了青蛙,等等。

莫言以《蛙》为书名,是有多层含义在的,蛙的生殖力健旺,“蛙”与娃娃的“娃”同音,又与女娲的“娲”同音,女娲为人类始祖,由远古而现代,一条生生不息的脉络处处显现,《蛙》的命名充满生殖图腾的意味。不仅是书的名字如此,小说人物的名字具有同样的含义,如叙述者“蝌蚪”,——不就是青蛙的幼崽么?而书中人物的命名,几乎都是人体器官,有心、肝、鼻、耳、眼、眉、腮、手、足等,简直就是人体部位大全。莫言的另一本很有名的小说《丰乳肥臀》,也是既有生殖图腾的含义,也饱含对生命的礼赞。

《蛙》探讨的是社会问题,更是人性问题。当人性与制度、*策,主流话语发生冲突时,个体将何去何从,以及个体对罪责如何忏悔和救赎,这是莫言写作这部小说最为着力的地方。

莫言在谈创作心得时,曾说,“面对当今这样一种纷繁复杂的社会,要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,就要时时刻刻地把写人当作自己最主要的任务,要盯着人写,贴着人写……只有盯着人写,我们才能够发现人的本质,只有盯着人写,我们才能够在自己的作品里面,揭示出最丰富的、最多变的、最难揣测的人性的奥秘。”在小说《蛙》里,莫言很好地实践着写人、写人性的创作意图,他向读者展示了“一团矛盾”,各色人物在痛心、忏悔、赎罪乃至辩白,但最终,他们能说服自己、相信自己吗?撕扯、纠结,反反复复,矛盾和挣扎中,灵*难以安宁,痛苦不止。

《蛙》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,正如人性没有黑白分明的边界,反思也没有尽头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