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存储使用的开放式容器上加一个盖子,就成了盒子。提到“盒子”,你会想到哪些器物?又使用过哪些盒子呢?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先看看古代书生生活中都用到了哪些盒子。
书箱
清康熙山水纹大漆提梁书箱-如果书箱插上旗子,表明书生奉旨赶考,以此防止沿途强盗土匪打劫。
古时的读书人常言“琴剑书箱”,书箱是古代读书人行走江湖,进京赶考必不可少的“三大件”之一,几乎每位书生都人手一份。书箱的设计大都比较小巧,两边带有耳环,便于背负。为了凸显考生身份,还出现了插小旗子的科考书生专用书箱,也就有了影视剧中常见的背书箱的书生形象。
衣箱
明彩漆填云龙海水花卉纹衣箱
衣箱属于古代大型的箱匣类家具,也是最常见的家具之一。相信不少人小时候见过、甚至用过衣箱。它不仅贮藏衣物,还能储藏金银财宝、书籍字画等贵重物品。古代衣箱外部多饰漆、雕花等,不仅使箱体更牢固,也更美观雅致。
妆匣
民国龙眼木妆匣-因梳妆离不开镜子,因此妆匣又称镜匣。
提到妆匣,第一反应绝对是古代女子最贴身、最钟爱的常用之物。但这个想法只对了一半。古代男性和女性一样,蓄长发,出入门也需要梳妆,梳妆台自然也用得到。
官帽盒
清中期檀香木八角官帽盒-用来放置官帽的专用盒子
衣物有专门的衣箱,官帽自然会有专门地官帽盒。而且官帽作为朝廷官员身份的象征,人们十分重视。官帽盒的制作材质,以竹制居多。因为一直以来,竹被誉为“高风亮节”,颇受文人雅士喜爱。
都承盘
小叶紫檀木都承盘
都承盘相当于现在的收纳盒,是文具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物件,用以将杂乱无章的文件、文玩等小件归置齐整。流行于明清时期的都承盘大多体型较小,多为方形结构,上下两层装不同的文具。有些都承盘安装了巧妙地机关,为书房平添诸多雅趣。
食盒
清大漆描金福寿双全花卉纹食盒
现在我们出门携带食物多用的是饭盒,古代人的“饭盒”比现在的要笨重,但又多要几分趣味。一是可一人提,二人抬;二是通过榫卯结构经匠人高超技艺可以达到“滴水不漏”的效果,既轻便又美观;三是样式多变,材质多样。
明代*花梨木轿箱
上面这六个盒子基本涵盖了古代书生基本的衣和食。若要论行,轿箱是必不可少的。而无论古人还是今人,房屋不就像个“大盒子”吗?现在关于盒子的器物,你能想到的恐怕有很多。而现代书生还用哪些盒子,心里也自然有数吧。
其实,在众多的盒子之中,融合的是古今中国工匠高超的手工技艺、理想与智慧。凭借此,盒子在实用之外,焕发着别样的神韵。
贴嵌唐琴纹首饰盒
工艺:木镶嵌技艺
端木良锦
木镶嵌技艺,即是以各种天然材质嵌入木中,组成各种图案,早在唐代已很进步。宋代对这种技术更为广泛推用。
木镶嵌技艺经历了从螺钿、金银、瓷等材料到金银丝、宝石、珍珠、珊瑚等材料的进步,所做的物件也从屏风、桌椅、筐匣等升级到各种器物。
清时,以各种红、蓝宝石为料,嵌入图案中,组成精美绮丽的作品,而这种镶嵌作品又称为“百宝嵌”。
累丝凤纹粉盒
工艺:累丝
潮宏基
累丝,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金工制作技艺,也是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。它是将金银拉成丝,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,再焊接于器物之上。
五福捧寿走银圆墨盒
工艺:乌铜走银
金永才
与北京景泰蓝并称“天下铜艺双绝”的云南乌铜走银,以乌铜为胎,在胎面雕刻各种花纹图案,然后将纯银熔化后“走入”花纹图案刻痕中,使乌铜与纯银融为一体。再经过打磨、抛光、捂黑等工序,使底铜变为乌黑色,透出银白纹理图案,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视觉效果。
津轻涂漆盒
工艺:犀皮
王黎阳
犀皮又称变涂,属漆器工艺的一种,因多用*、赤、黑色填入,纹理似犀牛皮,故称之。其制作先将大漆涂抹于楠木胎上,呈现出高低不平的表面效果,再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;之后阴干,再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,最后通体磨平。由于漆层高低不一,打磨后即显现出不同的花纹,若行云流水,乍看很匀称,细看又富于变化,漫无定律,色泽绚丽,非常美观。
聚龙宝盒
工艺:剔红
殷秀云
剔红制作技艺常以木灰、金属为胎,在胎骨上髹饰层层红漆,少则八九十层,多则一两百曾,至相当厚度,待半干时再细描画稿,雕刻花纹。耗时费工,仅一件作品就得花费大量财力、物力、时间等,非富贵人家难以企及。
色·心文房印章盒
工艺:彩石镶嵌
缪一川
浙江温州彩石镶嵌工艺是一种木与石结合的工艺,由北宋相传至今。该工艺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在木盒上凿出2-3mm深的沟槽,然后以叶蜡石、鸡血石、绿松石、青田石、寿山石、珊瑚、玛瑙、珍珠等各色天然玉石镶嵌成各色图案,后经雕刻、打磨而成。
一种盒子便是一种技艺,一样生活。盒子在一开一合之间,不仅可阅古今生活,也见证匠人对技艺孜孜不倦地精进与追求。
文
刘海*杨威编辑自《中华手工》5月刊
讲述真实的手艺呈现详细的报告找寻发展的方向《中国手工艺生态调查报告》正在预售中......